在中国乒乓球的璀璨星河中,陈曦这个名字或许不如马龙、张继科那样耀眼,但这位90后运动员用自己独特的职业轨迹,诠释着"国球"背后的平凡与伟大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坚持了15年职业梦想的乒乓追梦人。
一、地下室走出的乒乓少女
2007年冬天,在石家庄某业余体校的地下训练馆里,12岁的陈曦每天要完成2000次正手攻球练习。水泥地面的潮气让她的运动鞋总是湿漉漉的,但这个小姑娘却创造了连续三个月全勤的训练记录。"那时候就觉得球拍握在手里特别踏实,"陈曦在后来采访中回忆道,"每次听到乒乓球'啪'地一声撞在胶皮上的声音,就觉得特别来劲。"
二、职业生涯的转折点
2015年全国锦标赛上,陈曦在1/8决赛中爆冷击败当时世界排名第8的李晓霞。那场比赛第三局的关键分至今被乒乓迷津津乐道:在连续17板相持后,陈曦用一记罕见的反手"砍式发球"直接得分。赛后技术统计显示,她整场比赛的跑动距离达到惊人的4.2公里,比对手多出近800米。
"乒乓球教会我最重要的事,就是如何在0.3秒的击球间隙里做出正确判断。这其实和人生很像。"——陈曦在2018年退役仪式上的发言
三、退役后的新角色
如今转型为省队教练的陈曦,把更多精力放在青少年培养上。她独创的"动态视觉训练法"已帮助6名小将入选国家青年队。每周三下午,你总能在训练馆看到她亲自给孩子们演示发球动作,那专注的神情,和二十年前在地下室练球的小女孩一模一样。
——本文采写自《乒乓世界》特约记者 王立新